香山

邹涛王铎雒州香山作与日本明清书法


近日,匡时十周年·艺术体验季邀请著名收藏家邹涛为大家带来一场颇具趣味性的精彩讲座,从改变王铎书法在日本流行风向的著名书法家村上三岛谈开来,再讲到王铎书法在中国的重兴、王铎《雒州香山作》的艺术价值及王铎书法风格的转变,最后梳理了日本王铎书法收藏的情况,深度与广度兼具。

邹涛:我91年去的日本,在日本从事书法、篆刻、绘画、研究诸事,还包括收藏,爱好太多。我请王镛老师帮我题个匾:“有好多能乐此生”,他说你何止一好啊,我说有好就成。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收藏家,我说我是一个杂家,什么都玩儿算收藏家吗,家里都快跟古董店似的了。

今天我谈的主题是王铎的《雒州香山作》。

王铎是河南人,他老家是山西的,所以他也是山西人。这件作品的原藏家是日本著名的书法家——村上三岛先生(-)。

日本书法发展背景

村上三岛是日本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说起日本书法,还需要简单介绍下历史背景:日本自古以来没有独自的文化,都是紧跟我们,一直到明治维新,差不多我们国家流行什么,他们也就流行什么,就是这样一个亦步亦趋的文化大背景。当然中间有很多中断的地方,这个断层他们弥补不了。于是,他们承继古代的传统,以不变应万变。书法上讲,他们都以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为他们学习书法的核心,这样一直传承到了明治维新这个时候。然后开始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化的关键人物是杨守敬。杨守敬赴日,带去了大量新出的魏晋南北朝碑版拓片,拿去换宋版书、元版书。当时的日本书法家看到那么多新出的碑帖吓一跳,知道中国开始流行碑学了,与晋唐不一样。从那儿之后,日本书法风气开始了转变。

王铎在日本的流行源于村上三岛

村上三岛年轻的时候,也就是二战以前,他参加京都平安书道会,将临摹王铎风格的作品拿来发表,遭到老前辈们的一致批评。老前辈就跟他说王铎的作品是用来看的,不能学的。后来他一气之下也离开了平安书道会。不过,幸好后来得到了他老师辻本史邑的支持。他问老师说我这样写行吗?他老师说“行,为什么不行?我还想研究呢。”村上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一直研究、收藏王铎了。

东京国立博物馆就藏有著名的王铎作品《行书五律五首卷》

王铎在日本的流行源于村上三岛,村上之前大批量王铎作品已经传到日本。大约明末清初,经过禅宗和尚,把当时明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带到了日本,于是开始流行”煎茶道“,煎茶道专设有茶席,通常一定要挂一件书法作品,根据记录,江户时代的茶席,经常会挂王铎的作品。王铎的作品很吓人的,太长了,从天顶一直挂下来还得卷起来,给你看一半。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显得做茶席的人很牛。江户时期的很多书籍里面都记载着某某茶席挂了王铎,某某茶席挂了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许友、傅山等等。其实明末清初的时候当时有大量的书法作品传到日本,特别以张瑞图最多。张瑞图是福建人,晚年信佛,与万福寺方丈隐元和尚有交往。隐元是临济宗的第32代宗主,应日本皇家之邀,赴日传道,开创了黄檗宗。他于清初带了一个庞大的团队到了日本,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市兴建了万福寺。当时他就带了不少张瑞图作品去了日本。日本煎茶道也以隐元为开山鼻祖,因为这个原因明清之际的书法广受日本煎茶道界的欢迎,煎茶道别于我们所知道的喝抹茶的传统茶道“,和我们现在的喝茶法基本一样。虽然茶道和煎茶道都是禅宗的喝茶方法,但前者是要把茶叶捣碎了喝,属于宋代禅宗的喝法,后者属于明代禅宗的喝法,经过历史演变,喝茶的方式变了,茶席上挂的书画形式也变了。煎茶道的茶席喜欢挂王铎、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傅山还有许友。尤其是倪元璐和黄道周,他们也认为这两个人有骨气。可是他又觉得王铎的字好,所以经常也会挂王铎,但是书法家们一直只看不学,一直到村上的出现。

经过了二战,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变革。战后,日本兴起来了书法“运动”,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加入到国家的美术展览之中。这个国家美术展,最早叫“帝展”,就是日本帝国美术展,之后叫“文展”,就是文部省(相当于我们的文化部)美术展,最后叫”日展“,就是日本美术展。这个展览最开始有日本画、洋画、雕塑、工艺,年把书法纳入,成为第五科——书。书法作为艺术门类被列为国家美术展,是很重要的一项变革。我们的全国美展就没有书法一项。这个展览设立之后的第二年村上得了大奖,他当时写的作品,就是学王铎的大长条幅,可以看得出,书法艺术的观念改变了。由于村上的获奖,一下子影响到了全国,他的周边都开始学王铎以及明末清初几大家。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区开始流行起学王铎和张瑞图等明末清初的书法,被称之为“明清调”。

经过村上先生和周围老师们的努力,王铎的影响在日本尤其是关西地区是越来越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学书法的可以不学王羲之,直接学王铎了,所以有人说“后王胜前王”。后王指王铎;前王指的是王羲之。后王胜前王,这个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从书法展览形式上讲,王羲之二王那个年代的书法都是书卷式的,实用性的书写,还没有挂条幅在墙面上,所以不是墙面艺术。众所周知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是手卷,不是条幅。王羲之流传下来的唐摹本还有不少,有一件被裱成了轴,可以挂在墙上,那就是王羲之《丧乱帖》,当然是唐摹本了,被改成了轴,但是事实上晋唐时代不是这样的。真正把书法作为墙面艺术,当是宋代的事了,我们现在知道台北故宫藏有这样的作品,元代就比较多了,到了明代逐渐发展为长条幅。发展过程中,王铎可以说是一个极致。

临王献之(60岁)

王铎书法的“出口转内销”之路

年我们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村上带了一个代表团到孟津王铎的老家寻迹,找到了这个院,这个村差不多都姓王,后来说这一家就是当年王铎的故居,当地有人说王铎是一个古代高官,当过宰相。村上一行到院子里面找了一下,有碑,一看正是”拟山园贴“的刻碑,都摞在墙边上,一层一层叠着。他认定这就是王铎的故居,就题写了《神笔王铎》,贴在门上。现在《神笔王铎》四个字刻成匾挂门背后去了。

等到他第二年再去拜访的时候,院落也都整理了,后一打听,说县领导听说王铎那么重要,日本人都来了,赶紧组织研究这个“王铎”,发现确实是不得了的一个书法大家。一下子整个河南都轰动了。村上三岛又在河南举办了王铎的展览,一下把河南书法给带动了,大家都开始模仿,学王铎,以及张瑞图等。我们现在学书法的,没有人不知道王铎,都知道王铎书法写得好,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有过空白,或者说,很多人不敢提及。某种意义上说,是托了村上三岛的福,“出口转内销”。王铎在历史上很有名,可是高人们都知道他是“贰臣”,都只能偷偷地学,偷偷地喜欢。

“贰臣”可不是闹着玩的,清初的时候,为了安抚明臣,安抚汉官,对明代官僚比较优遇,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官至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他的级别也很高,保持了他原来明朝的级别。到了乾隆就不一样了,江山已经稳固,乾隆觉得降清的属于叛徒,于是下令销毁王铎的著作,把他编入《贰臣传》,贬低他。本来王铎传世作品应该非常非常多,因为王铎非常用功,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每天都要写字,基本上不间断。我们可以猜想,他的作品应该传世很多,可是为什么传不下来,与乾隆销毁他的著作有关系。所以在我们国内流传的并不是很多。但是流传到日本的我们也销毁不了,作品就传下来了。加上村上三岛的关系,其书名在日本得以不断显障。

王铎雒州香山作绫本立轴年作

《雒州香山作》这是一件早年传到日本的作品,也许就是清初传过去的。这件作品还在展示中,我相信大家都看过实物了,这件作品明显看到有几个字从右边往左边流墨。这件是绫本的,吸墨不是那么迅速,王铎饱墨挥毫时,积墨往右侧流。村上三岛一直弄不清楚什么原因,他最初访问北京,见到了王铎的同乡董寿平先生,聊起这件作品,聊起往右侧流墨的事,董寿平就让人家把这个绢两头悬空拉直,他就站在左侧悬空书写,墨就开始往中间方向流,村上三岛的疑难问题立马得到了解答。所以我说,尽管王铎书风是“出口转内销”,但国内并不是没有行家,董寿平不愧为王铎的山西老乡,为国人争回了面子。

《雒州香山作》及王铎书法风格转变

《雒州香山作》是王铎49岁的作品,我们知道王铎61岁去世,我们纵观他的一生的作品,早期37、38岁以前写得非常古典,完全是二王的路子,三十七八岁左右加进了米芾的元素,所以他写字的时候行笔变得轻松。

临徐峤之帖(44岁)

我们观察一下匡时前几年拍出的另一件王铎作品——《临徐峤之帖》,是44岁时创作的。这件作品写得非常狂放,我们知道他44岁前后写字是非常狂放的,这是一个典型,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这一件作品在日本影响也很大,这一件作品是匡时四年前拍的,拍过万以上,也可以看得出,大家对这件作品的认可。我觉得这一件作品和刚才我们说的《雒州香山作》这两件作品可以代表了整个王铎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高峰,刚才那件非常狂放,但是有一些精微的东西还没有完全控制得住,到了这一件《雒州香山作》是49岁的时候,他已经非常稳健,狂放中见精微,已经把笔势完全控制住了,所以这个时候是他书法进入最高境界的时候,我们说49岁这一年前后的作品件件都非常好,而尤以这件最具代表,可以说是王铎一生中的经典。

王铎那个时代,人生60年,也就是一甲子,王铎也正好活了60年。孔子说,50知天命,王铎在50之后放慢了节奏,无论笔势还是结构,都开始慢慢收敛了,渐渐有了人书俱老的感觉。所以普遍认为,这件作品是王铎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如果说选一件王铎书法作为代表,我会选这一件;如果选两件,那么加选44岁的那一件《临徐峤之帖》,这是我认为王铎一生中最好的两件作品,有比这个更大的,更长的,但是从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来讲,这两件可以代表整个王铎的巅峰。也正是这个原因,它们在日本影响极大。日本的行家、书法家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六年前拍卖拍出了天价,震惊了整个日本的书坛。

日本到底藏有多少王铎作品?

村上三岛在79、80、81年陆续由二玄社出版了他编的四本《王铎的书法》作品集。当时他编这个作品集的时候,也是尽可能地汇集了日本的公私藏家的藏品,但是实际上这四本编的内容并不够全。四本全部加起来总共75件,件数并不是很多。数年前,我的一个日本好友跟我说,是不是可以再重新编一本王铎,尽量把日本的私家所藏也编进去。当时预测应该超过一百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完成。王铎的作品近些年陆陆续续都回来了,也就没有办法完成了。

前年,谦慎书道会举办王铎专题展览,我参与编了这本作品集,那个时候我们选了36件私家藏品。就是图片前面这本《王铎》。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多找几件,应该可以超过40件。这些是我们所知道的,还有不少我们并不了解的。所以实际情况,还会更多一些。

为了让大家对日本所藏的王铎有个全面的认识,我介绍一下日本的公家藏品:

东京国立博物馆是个最重要的收藏单位,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现在见到正式出版、对外公布的是12件,也可能更多。

两件特别有名的长卷,二玄社出版有单行本,国内有翻印,一件行书、一件草书,都是写给张抱一的。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临兰亭序卷》

这件王铎临的王羲之《兰亭序》,是比较早期的。

12件里面,有两件是捐赠的,其中一件是村上同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先生家属捐赠的。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楷书怀州作轴》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有两件,其中《楷书怀州作轴》非常著名,还有上野理一捐赠的《临王献之鹅群帖轴》,款属庚辰,49岁,正好与《雒州香山作》同一年,从字形结构、笔力、风格等综合观察,两件差距太大,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件赝品。但这件作品是早年传到日本的名作,从一个侧面也可看出,王铎的赝品清代早期就有了。

有邻馆,根据出版等情况可知有七件王铎,这七件中有一件比较有名的山水存疑,其他六件都特别好。

1,《行书香山寺诗轴》(49岁)这件作品,与《雒州香山作》同一年,都是49岁的杰作。内容也是写的香山寺诗,是目前所知的两件香山寺诗作之一。风格接近,从画面上看,书写比较从容,应该是放在桌子上写的,因此没有积墨流墨现象。不过,相比之下,似乎少了几分意外之趣。

2,《临王羲之草书帖轴》

王铎作品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草书作品,多半是都是临摹的淳化阁帖,王羲之,王献之的居多,而且临摹还有个特点,往往不是一个帖,可能是三四个帖选着临,中间跳过很多字,这是他的特点,他选好写的字写,草书往往是这种情况。自己的诗歌往往写行书。他自己说“一人临书,一日应请索“,大概也就是一天行书,一天草书了。

3,《临米芾帖册》(55岁);

行书临米芾的,不规则的一个册页。大大小小的。

4,《行书容易語轴》(60岁)

5,《宋拓争座位帖·跋》(崇祯七年,,43岁)

6,《宋拓圣教序·跋丁亥,56岁》

村上三岛有一个弟子叫栗原芦水,也是日本著名书法家,他去世之前把他自己的大部分藏品捐赠给了福山书道美术馆,福山书道美术馆曾举办过一个“王铎书法展”,展出了12件作品。其中,有5件是村上三岛美术馆的藏品,有6件是栗原先生捐给福山书道美术馆的,还有一件不能确定。展现给大家看一下。

福山美术馆曾特别策划过王铎和罗曼派的展览,其中展出了王铎作品12件:

1,《瓊蕊庐帖册》(崇祯十年,46岁);

2,《行书七律诗轴》(50岁);

3,《临柳公权帖轴》(51岁);

4,《临王献之、王羲之草书帖轴》(52岁);

5,《临古帖轴》(54岁);

6,《行书高邮作五律诗轴》(55岁);

7,《乔柯古木图轴》(56岁);

8,《草书自作诗五首卷》(58岁);

9,《草书五律四首卷》(58岁);

10,《临王筠(寒凝帖)行书轴》(59岁);

11,《行书高适诗轴》;

这件作品非常有名,是行草之间的精品,但是这件作品尺寸不是很大,现在是村上三岛美术馆的藏品。我提醒大家一下,这件作品二玄社做过复制,非常精美。

12,《行书文語轴》(60岁)。

这其中,3、4、5、6、11五件是村上三岛纪念馆的藏品,由村上三岛捐赠。1、2、7、8、9、12为福山美术馆藏品,由村上三岛弟子栗原芦水捐赠。

澄怀堂美术馆也是非常有名的美术馆,收藏非常丰富,但是每次展览大概展出30件左右,所以一般一年换几次展品,它有专题展,已经展出过六件王铎作品。

1,《临张芝冠军帖、终年帖轴》;2,《临王羲之不审帖、清和帖》;3,《临王筠寒凝贴轴》(与福山美术馆展者非同一件);4,《行书有存作轴》(53岁);5,《临王羲之丘令帖》(49岁);6,《春山乍晴图轴》等。

临王羲之丘令帖

其他还有:饭岛春敬书道纪念文库藏有两件王铎:1,《行书文語轴》;2,《行书自书诗卷》(59岁)。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王铎书画合璧卷》(58岁)、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草书杜诗卷》(款署丁亥,56岁)、京都大谷大学图书馆藏《信行禅师碑跋》(58岁)。

德岛美术馆展出一件王铎《临王涣之二(女+更)嫂帖》(59岁),据称是馆藏,尚不确定。

日本的官方藏品我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有上述45件。其中一件赝品,一件存疑。

在日本书坛,分关东关西两大阵营,关西普遍喜爱王铎等明清调”(泛指王铎、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许友、傅山等),关东则倾心于赵之谦、吴昌硕等金石派。近年有打破疆界的趋势,关东也有越来越多的书家喜爱王铎。东京大东文化大学就曾做过一项投票,最受学生欢迎的书法家排名第一是王铎,可见其影响之大。

这次拍卖图录中有一篇文章:《神笔王铎与村上三岛》是我六年前写的。为了今天的讲座,我也带来了一篇文字,但今天脱稿说了,比较零碎,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QA

Q1:您说前四年拍的那一件有一点地方不够精微,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邹涛:写字狂放的时候就是速度比较快,速度快了之后就有可能控不住笔,那件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的笔法多变,线条粗细变化特别大,行笔速度应该很快。这样的作品我们没有办法说哪一笔如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沉稳度还是不够的,在王鐸作品中还不完全典型。这跟《雒州香山作》不一样,《雒州香山作》行笔相对比较缓慢,人也是这样,年轻气盛行笔都会快,慢慢的逐渐逐渐人书俱老,有一个过程。人的一生像个抛物线,过了顶点,就会走下坡。44岁的时候还不到顶点,还在修正过程中。这个顶点,我以为就在49岁。

Q2:现在日本对中国书法收藏,尤其是对近现代的收藏有没有什么样的情况?现在那边书法市场交易情况怎么样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邹涛:近现代不是我今天想要说的内容,可以在这儿简单介绍一下,日本是比较古典的一个国家,很封建,因为封建就有一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听老师的,受老师的影响。日本战后出现很多大书法家,这些大书法家影响了很多人甚至地域。比如村上学王铎,影响到整个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主要学赵之谦,是受西川宁的影响。西川宁受他的老师河井荃庐的影响。河井是吴昌硕的学生,可是河井到中国替三井财阀收购字画碑帖,他自己大量收藏赵之谦,因为他喜欢赵之谦书画篆刻艺术,影响到整个关东地区很多书法家都学赵之谦。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等都在日本生活过,郑孝胥、罗振玉与日本的交往密切,影响比较大,但大多局限于政治、文化、收藏界,书法本身影响有限。至于当代,日本书法界没有谁学我们当代的,学生们也就没有谁学。当代交流不少,但当代影响不太明显。相比之下,董寿平、启功和日本交流比较多一些,留在日本的作品也相对多一些。其他如林散之和沙孟海。喜欢的人也比较多。再往后,我就不太了解了。

市场情况要看运气,欢迎大家到日本淘宝。

(文字内容节选自春匡时艺术体验季《王铎雒州香山作与日本明清书法收藏》讲座现场速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usmoerben.com/xscs/1692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