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

夜雨香山居士的所念人


休恋逝水

早悟兰因

--锦书

编辑、排版

锦书

夜雨

唐代

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此诗是白居易四十岁即公元年(元和六年)时所写。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据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湘灵是谁?

白居易的这首诗写于元和六年,也就是公元年,这一年,白居易40岁。这一年的春天,他的母亲发生了一件在唐史中很让人轰动的事情,就是看花的时候不小心坠落井中,坠井而逝。刚好是他写这首诗的这一年的春天,请记住这个巧合。学者考证,这首诗“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他是为一个相爱的女子而写的。而这个女子现在大多数学术界学者考证,认为就是白居易很多次在他的诗作中提到的“东邻婵娟子”(出自白居易《感情》,“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一个叫湘灵的女子。而湘灵呢,就是白居易刻骨难忘的初恋情人。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的大历七年,也就是公元年。他出生在河南新郑的一个小官僚家庭里头,他的父亲白季庚〔白季庚(—),字子申,巩县府君之长子。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唐朝诗人白居易、文学家白行简的父亲,一生只娶了一女子。〕后来做到彭城县令,又因为有功,被升任徐州别驾。但是当时徐州正有战乱,所以他就把家安到安徽宿州的符离安居,那么白居易就得以在宿州的符离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时光。事实上,白居易总共在符离生活了二十二年,所以他把安徽宿州的符离一直当作自己的故乡。

无日不瞻望,无夕不思量

白居易在符离,年轻的时候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据说年纪轻轻的时候,头发都读白了。?他在十八九岁的时候,还曾经写过一首《邻女》,就是邻家的女孩的意思。“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这就是写的他的邻居,比他小四岁的湘灵的那种美丽的姿态。当时湘灵十五,白居易已经十九,两个人,一个阳光男孩,一个美丽少女,又是邻居,日久生情就产生了初恋。当然这段恋情不被人所知晓。他们的约会,都是秘密的约会,所以也有人认为,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说的其实是他和湘灵的幽会。但是这个事情最终还是被母亲知道了。白居易毕竟是官僚世家,而湘灵只是普通农户家的女孩。两个人虽然青梅竹马,并山盟海誓结下终生之愿,但在唐代是门第观念非常强的一个时代。事实上我们知道后来唐代的牛李党争,其实就是知识分子中贵族和庶族之间的这种斗争,所以门第观念,在唐代是非常强的。被母亲知道这段恋情之后,母亲自然会严防死守,最后逼着白居易外出就学,与湘灵分离。

风雨正苍苍,前心安可忘

据说白居易与湘灵不得不分离的时候,写下一首《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也是一首名作,可见痴情啊。所以最后又说:“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暗暗地、悄悄地与心爱的湘灵伤心地别离,那种揪心的感觉,那种充满了愤懑和遗恨的感觉,都洋溢在字里行间,简直就是摧肝裂肺。

当然,中间白居易又曾回过故乡,也与湘灵重新见面。但是母亲不可能同意这段婚事,所以多见一次面,也不过多增加一次伤痛而已。一直到公元年,白居易考中科举,三十二岁的时候,经吏部考核授予校书郎的官职。然后他回符离搬家,结束了长达二十二年的宿州符离的生活,也同样结束了他和湘灵长达数十年的感情。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所以你看白居易,在古人中是非常特别的,为什么呢?他是一个晚婚晚育的大龄青年,他到三十七岁之前,虽然母亲反复地催逼,他一直不肯结婚成家,其实他内心中有一种挣扎和抗争。所以很多人都熟悉白居易的作品,肯定是《长恨歌》最有名,但是《长恨歌》为什么最后你看写得缠绵悱恻?所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双飞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哪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这完全是白居易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而且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是,这首诗写于他三十六岁,当时白居易已经任陕西周至县的县尉。他和友人陈鸿〔陈鸿,字大亮。生卒年不详。唐贞元二十一年()进士﹐登太常第。曾任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职。长庆元年()﹐太和公主远嫁回鹘﹐他曾充赴回鹘婚礼使判官。唐文宗大和三年,官尚书主客郎中。尝自称“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大统记序》)﹐曾以七年之力﹐撰编年史《大统记》30卷﹐今不传。《全唐文》存其文3篇。〕、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去游览,谈到李隆基和杨贵妃的事儿,王质夫提议,他和陈鸿各写一首诗,一篇文。那么,白居易写的就是《长恨歌》,而陈鸿写了一篇传记,就是《长恨歌传》。那么这首《长恨歌》其实是白居易借李隆基、杨贵妃的事儿,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而且是对自己长达数十年初恋恋情绝望的一种最后的祭奠。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它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它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习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这是白居易的另一首写给湘灵的诗,

想不到乐天也曾是大龄单身男青年。

感情

唐代:白居易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白居易(年-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usmoerben.com/xsry/162908.html


当前时间: